中心特邀国内权威院前急救专家领航赋能 助力构建高质量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4月8日,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分会秘书长、北京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陈志教授应邀来兰,为“2025年全省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培训班”开展专题授课。
本次课程以“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国际标准与中国实践”为主题,陈志教授立足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从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核心概念与分类分级体系,到“检伤分类-快速处置-科学转运”的全流程救援原则,拓展至信息整合、交通优化、物资统筹、风险预判等16项关键要素管理,深度剖析分级响应机制与多机构协作模式。针对批量伤员处置规范,陈志教授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推演强化“黄金1小时”救援策略,同时提出构建跨区域救援协同网络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应急救援体系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随后,陈志教授为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一场题为“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与临床应用”的专题培训。
培训围绕2024版心肺复苏指南核心更新要点展开讲解,重点解析了胸外按压深度与频率优化、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早期介入策略等内容,结合典型急救案例,强化“两个触角一张网”(向基层延伸、与上级医疗机构联动,构建覆盖全域的信息化急救网络),解决急救资源分布不均、响应滞后等问题。通过“触角”延伸扩大覆盖范围,通过“网”实现资源整合与智能化管理,最终提升急救成功率。授课内容紧密衔接国际前沿标准,对切实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效率和推动全省院前急救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授课结束后,陈志教授在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分管领导陪同下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调研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此次调研旨在为优化基层急救资源配置、推动急救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甘肃省构建高效、协同的院前急救网络。
陈志教授先后走访了甘肃和平医院、榆中县第三人民医院、榆中县定远镇卫生院及安家营村卫生室,实地考察各级医疗机构的急救人员、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急救响应流程及信息化应用情况。在榆中县人民医院,重点观摩了急救中心运行模式,并与调度员、一线医护人员就急救资源调度、院前院内衔接等问题展开交流。在安家营村卫生室,他详细询问了村医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与上级医院联动,并强调村级卫生室是急救网络的“神经末梢”,必须确保急救信息传递畅通、转诊机制高效。陈志教授对榆中县近年来在基层急救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尤其是乡镇卫生院通过配备标准化急救设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显著缩短了偏远地区急救响应时间。
调研中,陈志教授特别关注基层急救信息化建设的痛点与需求。他指出,当前院前急救的难点在于信息孤岛和资源分散,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统一调度、远程会诊和智能预警。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陈志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覆盖县乡村的急救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各级医疗机构数据壁垒;二是加强基层急救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提升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三是探索“云急救”模式,通过远程医疗支持弥补基层专家资源不足。
此次调研成果将为全国基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助力实现“黄金救援圈”全覆盖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