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热线,昼夜守护——高效应对本年度首个“120”呼救高峰纪实
初夏的五月,本应是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调度大厅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键盘敲击声密集紧凑,气氛紧张而有序。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心120调度平台共接听电话33114通,派车6383次,日均派车200余次,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分析表明,此次呼救高峰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叠加影响:季节性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旅游旺季启动,外地游客突发急症增多等。骤然增加的呼救量,对信息调度科的响应速度、资源调配能力和人员耐力都提出了严峻考验。
面对焦急甚至语无伦次的呼救者,调度员们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她们运用标准化、规范化的问询流程,在极短时间内冷静、清晰地询问关键信息:事发地点(精确到门牌号或显著标志物)、主要症状或伤情、联系方式。调度员平均派车时间48秒,平均受理时间118秒,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直指核心,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精准定位、判断病情轻重缓急。
基于问询获取的信息,调度员迅速对急救需求进行科学分级。对于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创伤、急性胸痛、卒中、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立即启动最高优先级响应,指令最近的待命救护车火速前往。同时,充分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全市救护车动态位置,统筹规划最优行驶路线,最大限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在救护车到达前的宝贵“空窗期”,调度员的专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调度员立即化身“电话里的急救医生”,清晰、沉着地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心肺复苏(CPR);对于气道异物梗阻、严重出血、分娩等情况,提供标准化的自救互救指导,为患者赢得黄金抢救时间。5月,调度员共计心肺复苏指导36例,哽噎1例,其中4例电话指导直至院前医生接手,心跳恢复送入医院。电话指导复苏成功率达11.11% 。这种“电话接通,急救即开始”的模式,已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一环。
调度大厅没有硝烟,却时刻上演着与死神的赛跑。呼救量的持续高位运行,意味着调度员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高峰时段,调度席位满负荷运转,一个电话刚挂断,下一个铃声已响起。2025年5月,调度员电话指导率达95.83%,虽然一分钟内就能派出救护车,但派出车后要针对不同患者给予相应指导,短则3分钟,长则10余分钟。她们常常连续数小时紧盯屏幕,精神高度集中,水杯放在手边却顾不上喝一口。一个班次下来,嗓子沙哑、眼睛干涩、腰背酸痛是常态。
她们每天要倾听大量包含痛苦、焦虑、恐惧甚至混乱的声音。从突发心梗的呻吟、车祸现场的呼救,到意外事故的慌乱描述……调度员必须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保持绝对的理性和专业,快速剥离情绪干扰,提取关键信息。这种情感劳动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
当万家灯火团圆时,调度大厅的灯光总是格外明亮。无论是“五一”假期还是寻常周末,调度员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对她们而言,节假日常常意味着更繁忙的呼叫量。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守护城市的安宁,是她们无言的承诺。
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和突发事件类型,信息调度科始终将业务培训放在首位。定期组织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强化地理信息熟悉度、开展案例分析和心理疏导,确保每一位调度员都能在高压下保持最佳状态,持续提升调度效率和质量。
“每一个呼入的电话,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急切的希望。我们快一秒,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一位资深调度员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体调度员的心声。她们虽然不直接出现在急救现场,却是整个院前急救链条中至关重要的“大脑”和“第一响应人”。她们的声音,是绝望中的灯塔;她们的指令,是连接生命希望的桥梁。
在迎接“120”首个呼救高峰过程中,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信息调度科以专业的素养、高效的协作和顽强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有力保障了全市急救指挥调度工作的平稳运行。她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守护着兰州这条永不间断的“生命热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